当前位置:致富站>致富周边>科普>

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症状及防治

致富站 人气:2.12W
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症状及防治

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细菌病害,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、华中及西南地区。九十年代随着杂交稻的推广,发病面积逐渐扩大,危害加重,近年来由于优质稻面积比例上升,加上预防措施得力,面积和程度都得到有效控制。

(一)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、条斑病。病菌多从气孔侵入,主要为害叶片,在病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,尔后扩大成暗绿色短而细的条斑,对光看是透明状,条斑可连接、合并形成枯死斑块。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,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,大小约1×10mm,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。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,干后呈胶状小粒。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,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。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,与白叶枯类似,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。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,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。

(二)病原与侵染特点病原为黄单胞杆菌属细菌,菌体单生,短杆状,大小1-2×0.3-0.5℃(μm),极生鞭毛一根,革兰氏染色阴性,不形成芽孢荚膜,生长适温28-30℃。

病菌主要由稻种、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,成为初侵染源,也不排除野生稻、李氏禾的交叉传染。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。病菌借风雨传播。在雨季如遇高温、暴雨、风速大、日照少的条件,容易感病并蔓延流行。暴雨及洪涝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。排灌系统不完善,如不能单排单灌,病害可随灌溉水扩大传播。栽培管理上,氮肥施用过多过迟,引起稻株徒长、叶片嫩弱,容易诱发病害。

(三)防治方法

(一)严格植物检疫:种子带病传入是新区发病的主要原因,在引种前,应先了解发病情况,再决定调种,防止扩大蔓延。

(二)种子处理:江西赣中地区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24小时,冲冼后催芽,防治效果达90%以上,对发芽没有影响。也可用50%代森铵500倍液,或10%杀菌剂402的500倍液,或用0.5%盐酸浸种72小时,浸种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催芽。

(三)加强无病种子基地建设及利用抗病品种:在杂交稻制种基地要强化防病措施,建立无病种子田。逐步淘汰感病品种。

(四)栽培管理:水是传菌媒介,要抓好以管水为中心的田间管理,做好渠系配套,排灌分家,浅水勤灌,防止串灌、漫灌、浸灌,适时晒田。在施肥上应掌握施足基肥、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;要氮、磷、钾综合施用,以增强植株抗病力。

(五)药剂防治:施药应根据田间病情调查及预测趋势,重点在于秧苗期喷药保护和大田期封锁发病中心。暴风雨、台风及洪涝之后应立即喷药。常用的药剂有:

1、龙克菌:20%龙克菌具有很好的内吸、保护和治疗作用,药效持久,可达10天左右。发病初期亩用20%的龙克菌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,若发病较重,则亩用20%龙克菌4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,间隔6~8天重新用药更佳。

2、叶青双(又称叶枯唑、叶枯宁):20%的叶青双具有良好保护和内吸治疗作用,有较长的持效期。秧田期一般掌握在4到5叶期用药,但老病区,特别是秧苗受水淹而感病时,应在三叶期和移栽前3到5天各喷一次,每亩用20%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20到150克。大田喷药应注意封锁发病中心,控制病害蔓延,每亩可用可湿性粉剂200克预防白叶枯病扩展.

3、禾枯灵、中生菌素:亩用40%的禾枯灵100克或3%的中生菌素20克兑水30公斤防治效果也相当理想。